基药目录—风光不再,去留两难一直以来,很多药企的产品进入基药目录会让药企感觉很受益,所以,一些药企可以支付重金,想方设法进入基药目录。 但基药目录运行多年,有多少药企真正受益?还是有多少药企备受压力而兴趣不在? 广东逐步弱化甚至要放弃基药目录 据药脉通消息,广州将停止基本药物目录的使用,一位广州医疗界的人士确认了此消息。自2017年7月1日起,广东省就不再对各级医疗机构(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含省增补基本药物)的品规数量和金额比例作具体要求。 广州GPO要求优先选择符合临床路径,纳入医疗保险目录、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以及广东省基本药物增补品种目录的药品,但是在已经取消基药使用比例的前提下,基药与其他药品进GPO目录的机会是均等的,这已经使得基药目录的价值被弱化。 山东联动全国最低,动态调整! 9月26日,山东省药品集中采购网发布通知称,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将分批对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价格信息进行动态调整。山东发起了最强势“砍价”,第一刀落在基药上。 按照通知,相关企业须自愿承诺联动全国最低中标或挂网价格,否则调入“备选目录”,不但市场缩减到10%以下,价格及销售金额也将受重点监控。如果填报信息不属实,企业将受到包括“取消该产品交易资格”在内的严肃处理。 山东模式估计会很快被其他各省仿效。 国家基药目录出台 10月25日,国家卫健委正式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目录将于11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实施。 2018版基药目录共调入药品187种,调出22种(其中有17个为化药),目录总品种数量由原来的520种增加到685种,其中西药417种、中成药268种。 新增品种包括了肿瘤用药12种、临床急需儿童用药22种等。 基药目录价值降低 从307,到520,鼎臣咨询查询了很多进了基药目录的产品,发现不到十分之一的进了基药目录的产品有明显的销售量上涨的趋势,但大部分都不是很理想。笔者史立臣认为主要是以下几种情况: 1.价格谈不拢,被边缘化 很多药品进了基药目录后,要和采购当局进行价格谈判,我们知道既往都是招标来一刀,医院实际采购来一刀,这是常有的事情,在毫不顾忌成本价的频频砍价下,很多药企难以接受,自然放弃,于是,出现了虽然进了基药目录,但并没在医疗机构采购名单里面的现象,被边缘化了。 2.忍受了砍价,又要面临医生不愿意使用基药的现状 我们知道,一些药品是有回扣的,基药产品因为价格已经很低,回扣自然没法再给,但这时医生就愿意使用回扣的替代药品,而不愿意使用基药。 于是,后来发生了当初卫计委强制医院使用基药的比例限制,以期扩大基药使用量。 但这个比例限制政策并没有实质性的推进,后来广州干脆取消了。 3.成本上涨,断绝供应 基药采购当初就是不听砍价,一些基药产品由于成本上涨,价格倒挂,药企生产基药就赔钱,于是不得不断供,由此也进了黑名单。 4.医疗机构不及时回款,财务压力放大 一些基药产品进入医疗机构后,医疗机构迟迟不回款,甚至压款压到一两年,导致成本核算和财务核算后,亏钱,于是药企开始减少供应甚至不供应。 5.所谓的“带量采购”是一帮人,采购、使用和回款是另一帮人。 基药“带量采购”在以前基本是伪命题,没有具体的量,也没有回款约束条款,因为以前是招标部门在做这个事,但招标不管后面的事。 采购、使用和回款是医疗机构。 招标管不了医疗机构,现在的医保局也没有对医疗机构的管辖权。
文章分类:
鼎臣观点
|
|